索引号: 12371000MB2805806G/2024-04396 文号: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珠小学 发文时间: 2024-12-2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多维助力 融合共生——语文教研组计划

发布日期:2024-12-25 11:11 访问次数:


一、指导思想

为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水平,全面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我校高语教研工作更新观念、真抓实干,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常态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紧紧抓住教学主渠道,以学生为本、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为中心,着力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继续落实教学常规、规范,落实、优化教学过程,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研背景

   1.教研现状

    我校语文组是一支充满活力、业务精湛的学科教学队伍,其中教学能手一人,教坛新秀三人,骨干教师若干人,五年内青年教师13人。近几年,我校语组在学校的领导下,以统编教材的使用和研读新课标为契机,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但在实际教研活动中存在着教师参与度不高、教研活动主题不明确、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研讨氛围不浓厚、组内教师缺少自我提升的动力,参赛积极性不高,自我反思浅尝辄止等问题。

2.教研现状反思

基于课程改革、课标理念更新、课堂转型的需求以及我校语文组的现状,我们分析语文组拥有以上现状主要原因有:

1人员组成“贫瘠”。目前语组人员组成中青年教师居多,缺少中坚骨干力量,缺少骨干教师的引领与示范,导致部分教师缺失了成长的方向与动力。

2)自我反思“缺钙”。目前,各级各类的语文专业技能培训不少,部分教师也常常听时心潮澎湃,课后却缺少了反思与内化,在实践中理论与实际脱轨,导致教师自我成长停滞不前。

3.寻求解决思路

针对语组在之前教研中存在的问题,本学期我们将通过开展扎实的教研活动,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研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本学期我们以基于问题解决的思维可视化课堂的课题为引领以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为工作重点,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三、教研目标

1.结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深入研学科类书籍等观摩名师课堂,不断提升教师学科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

2.依据基于问题解决的思维可视化课堂的课题,结合语文课堂的课例研磨,继续深化阅读+习作教学实践课堂形成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范式有效参与性学习活动策略

3.结合学校的课堂常规要求,促进学生语文课堂常规习惯养成。细化书写、阅读等语文素养的评价标准,促进教学规范。

4.开展跨学科主题项目化研究学习活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升教师素养,进而在多样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四、具体措施

(一)教师层面: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分为低语组、高语组。低语组由12位语文教师组成,高语组14名语文教师组成,这支队伍虽然有中坚力量,但新教师初涉岗位,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能力欠缺,青年教师对教材的整合、研究、理解、创新等能力都有待提高,因此,组以优化组合教师结构,打造明师团队为目的“三链六层”的教研模式,组建高语组向上发展的研究团队,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1.建构链:优化结构打造“明师”团队

1)青蓝同心助成长

桃李丹青育新人,青出于蓝胜于蓝。为了充分发挥组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进一步打造“明师”团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语依托校级青年教师暨师徒结对活动开展“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师徒结对特色活动,助力高语组新老教师的共同成长。

在师徒交流中,互助共生、交流互成,形成师徒专业共同体。

2三级成长赋增能

语文组将充分发挥一级核心营骨干成员的作用,结合校级“骨干教师展示活动”,让青年教师深入课堂,领略名师风采,体会如何做到真正的“高效课堂”。

建构青蓝工程与三级成长两支明师”团队之链,是实现“三链八层”模式将语文教研落到实处,促进明师”团队的有机生长的基础

2.实践链:沉浸研磨深耕任务挑战”课堂

有了明师团队,又以深耕课堂 提升素养”为主题,形成沉浸式的实践链。沉浸教研,要求全员参与和主题引领,通过由上而下的统筹和由下而上的研磨,在研磨中,师傅、核心营教师形成主力,师师之间抱团成长,从而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专业素养。

1)先听后讲形成研究共同体

先听后讲,即先进行备课组的集体解读教材,A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并执教;听课后备课组进行研磨,修改教学设计后由B教师执教;备课组再次议课修改设计,最后由C教师在教研组进行展示汇报。在此基础上,继续细化,形成环环相扣的备课组教研

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研磨课堂,让全体教师参与教材解读,教学策略的选择,全面了解教学设计的重点及理论支撑,实践研究任务挑战” 课堂。

2)课例研磨寻找研究生长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了充分挖掘青年教师的潜能,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组借助学校以及经区组织的各类比赛,精心打磨优秀课例以赛促研,以研促长。

首先,为提高个人研课的要求,立足单元统整的理念,鼓励老师们去查阅资料,去研究别人(名师)对这节课的研究,对方是怎么设计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你是怎么思考的。

其次,在梳理单元要素的基础上,梳理前后课文的关联,整合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形成单元学习任务群,由A、B教师进行组内磨课活动,在磨课中,分组分点进行课堂观察。课堂观察主要从教师和学生层面展开,分别从教师的板块流程、提问、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受关注度生成等方面。依据课堂观察表开展研教研磨,形成主题统领、问题驱动、协同促研为特征的教学评一体化研究模式。在此基础上,由C教师最终形成定稿。

实践统筹安排和互助共磨浸入教研形式,是促使明师”团队整体提升的关键。

3.提升链:深度专研续展研究方向

“合格的教师是学校培养的,优秀的教师是自己培养的。”教师之所以能达成“优秀”,源自于自身始终如一的努力。组结合学校实情,积极开展各类学习活动,为延续研究方向提供平台。

(1)共思成果

组本学期将继续组织共同学习2022版小学语文课标,围绕基于思维导图的习作教学研究结合本学期教研中心的要求,自上而下共同研究该主题,汇总研究成果,推广优秀的科研成果,在组内分享交流,激励教师们提高科研意识。

(2)共思作业

为更好地助力“双减”,深化课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教师结合课堂实践的反思,分层次地进行作业设计。

首先,低语组严格遵循教育部的要求,不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但是老师们也每天根据孩子们的情况和当天的学习任务,布置相应的朗读、阅读任务;高语组各年级组根据不同的单元、主题设计相应的作业;其次,进行作业检测各班语文老师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接着各年级组根据调查反馈,再次集体修改作业设计;最后,教研组内展示某一单元或主题的作业设计,并由备课组长带领,制定年级的作业标准

(3)共思阅读

借鉴学校“书香校园”大阅读工程系列活动,语文组主要依托年级必读书目促进学生的阅读水平,将教师阅读和学生阅读两手抓,教师阅读共提升方面,通过全员阅读和线上听书活动,推进教师围绕统编版单元统整共同阅读提高自身素养。指导学生阅读共成长方面,结合“快乐读书吧”,联系前后课文的单元要素,上好导读课、推进课和展示课,建立阅读小组,借助钉钉打卡,检测阅读成果并完成订正,开展亲子朗读,制作书签等,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如此,便能实现教师、学生在阅读方面和研共长。   

践行以思促长的深度专研提升之链,是促使明师”团队个性发展的基石。

(二)学生层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2022年版)》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进行积累构建和运用。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1.倾听习惯:目光相随,做到“五心”

首先,在培养学生倾听习惯上,语文组培养目标是目标相随,做到“五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做到:

1目光相随——倾听时,目光注视着老师或发言人,能巧妙捕捉非语言类信息,比如面部表情、眼神或肢体动作,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2倾听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每一句话,并且能对听到的信息,通过非语言类信号,表示同意的点头,疑惑的皱眉等恰当的面部表情反应出来;

3倾听要耐心——不随意插嘴打断同学的发言,待他人回答完毕之后,先举手示意,得到老师同意后,再发表个人观点,养成先听后说,想好再说的好习惯。

4倾听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

5倾听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并及时改正;

6倾听要用心——在听取别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能选择性的接受,做到“说”“听”“思”同步,能试着猜想同学的发言内容,能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想想同学说的有没有道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