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71000062993909G/2025-03032 | 文号: |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单位: |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新都小学 | 发文时间: | 2025-09-0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以“劳”启智,以“动”润心 ——新都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规划 |
||
|
||
|
||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落实“五育并举 五育融合”育人理念,扎实推进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新都小学从形式多样的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基地实践劳动、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服务性劳动教育四方面培养学生劳动教育观念,建立劳动教育的机制,开展常态化劳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深入做好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我校“劳动教育”实施计划。 一、重点项目 “三园”劳动 二、优势基础 (一)新都小学开辟了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耘爱园”葫芦种植实践田暨小庄劳动研学实践基地。 基地占地2亩,位于温泉镇小庄村。 (二)劳动教育校内设施配备情况 1.新都小学坚持“百人百岗”班级劳动。每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室内外卫生劳动分工。 2.校内开辟了“耕福园”劳动基地。 3.依托精致校园建设,在校园中打造“垃圾分类,资源再生”的宣传教育基地。结合我校“福爱教育”的特色办学理念,打造了“福来”垃圾分类站,寓意“爱返福来”。 三、实施路径 (一)建立劳动教育机制 1. 学校制定了劳动教育实施计划,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与途径,各班根据学校实施方案及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班级劳动方案。 2.树立“大劳动教育观”,全学科渗透劳动教育 (1)规范课程设置,在每周各年级国家课程体系下独立开设一节劳动课的基础上,每个年级每周还安排固定的劳动实践课时间,并配备专兼职劳动教师队伍,保障课程的开展。 (2)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丰富劳动教育形式,扩充劳动教育内容。依据语文、数学、英语等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深度挖掘个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捕捉好课堂及拓展实践中劳动教育的有利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渗透劳动教育。注重综合实践课程等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的课程内容,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在“实践、探究、感悟”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实践探究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并学习传统文化,感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3)结合新课标学科任务群分学段确定各年级任务群的学习数量。从低学段的自理能力到中学段的家庭劳动,再到高学段的为集体和社会服务,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每个阶段身心特点;坚持让劳动作业有落实,把劳动贯穿在孩子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中,每周的劳动任务让孩子亲自动手操作完成,不能家长代劳。不要作业成果来攀比,注重过程、诚实劳动,学校通过教育全过程考核学生的劳动能力。 (二)充分把握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统整家校社劳动教育资源,开展常态化劳动教育活动 1.以国家课程“目标体验化,内容整合化,课堂实践化”为实施策略,认真解读《中小学国家课程实施纲要》,把纲要强调的“劳动技能”“美育教育”等课程理念与学校劳动教育相融合,开设了相关社团,开发了劳动校本课程,丰富了学校“育爱”德育课程。
2.建立以校园为主导、家园为基础、田园为依托的“三园”一体协同交融的实施模式。通过家校联动、社区结对、以及家长的指导与督促,形成劳动育人合力。强化生活技能、农业生产技能和服务技能。坚持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校园劳动规范化,以巩固生活技能为主的家园劳动日常化,以知识技能综合运用为主的田园劳动多样化。做到“三园”劳动教育真情境、真任务、真劳动、真感受。加强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内化劳动意识,外显劳动习惯,体认劳动价值,迁移劳动技能。 三园之“校园” (1)校园劳动——班级劳动 班级劳动我们坚持“百人百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室内外劳动分工。形成“班级劳动分工表”:摆放桌椅、整理图书、打扫地面、擦拭窗台、卫生区清扫,每人都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把我们校园的“家”打扫得整洁漂亮是快乐、是能力,更是担当。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2)校园劳动——垃圾分类 学校将垃圾分类、环保意识列入学生德育课程体系,初步探索出了垃圾分类教育模式。为了更好地普及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学校将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将垃圾分类课程纳入学校德育课程总架构。组织教师开发、编制了垃圾分类校本教材,为“垃圾分类课程”提供依据和帮助。通过学科教学、班队会课、师生专题培训会等形式,广泛开展垃圾分类教育。 学校制定了《“福享垃圾分类、爱尚低碳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在学校的顶层设计下,各班制定了《班级垃圾分类活动方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通过定期开展“积分兑换”、“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变废为宝创意市集”、“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实现由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使垃圾分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园之“家园” (1)家园劳动——家庭劳动小能手 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孝亲、敬老、爱幼”的美德思想,从家庭小事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参与家庭劳动。一是让家长和学生共同确定孩子每天适当的常规家务劳动量,由家长负责督促检查,形成固定的家务劳动岗位。二是利用节假日期间,为学生布置适合学生身心年龄的实践活动,规定时间内学会做某一件事,一学期安排一张劳动项目表,确定每个月新学的一项劳动本领,由家长作指导,让孩子月月有所收获,要求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并在每一项完成后有简短收获或感悟,如在低段独立完成买菜任务、学会正确扫地、叠被子等,高段完成做一顿饭的任务、洗碗、洗衣服等,在实践中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磨炼、成长,在劳动中体悟个人的幸福生活。 (2)家园劳动—— 家庭种植 每年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种植后多余的葫芦苗,有条件的家庭,学生可以带回爷爷奶奶家,种在老家的田地里。重在引导学生进行田园体验,认识、使用简单工具,初步学会种植的步骤、方法;这样孩子们会定期回去照看幼苗,也多了祖孙团聚的美好时刻,增进了亲情,学会了感恩。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回家和家人一起进行蔬菜、农作物种植,经历种植与管理,学生能体验到劳动快乐就是他们最大的收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创新,充分利用语文习作课、科学探索课、美术课以及社团资源,进行创意制作,如葫芦画等田园美术制作、撰写心得体会、科学改良工具等,进行智慧收获。 三园之“田园” (1)田园劳动——校内劳动基地“耕福园” 为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兴趣的学生多元化劳动实践需求。我们着眼校内可利用的土地、花草树木等优势资源,根据季节性条件升级打造百花园、葫芦园、一亩菜园的校内劳动基地,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兴趣的学生多元化劳动实践需求。学生走进校园的“田间地头”,体验劳作,感受着不一样的校园生活。学校将一亩菜园划分到各班,设立班牌分界,根据节气,学校为各班级提供蔬菜种苗、工具等,聘请农民指导;学生在老师的陪伴下参与育种、播种、写生、采摘等全过程。他们走进劳动基地,亲近土地,学习种植方法,探究生物生长奥秘,更对劳动者多了一分理解和敬重。 (2)田园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耘爱园” 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落实我校福爱教育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和实践水平,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的意识,增强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更好地体验种子的生长过程,全环境立德树人。在温泉镇小庄村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开辟了“耘爱园”葫芦种植实践田小庄劳动研学实践基地。根据时令组织家长(或村民代表)为学生介绍:如何给葫芦苗培土和浇水及注意事项,组织家校社三者合力进行葫芦幼苗培土、浇水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去基地浇水、除草,写生、采摘等实践活动。 服务性劳动教育 学校组织公益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家庭、社区组织的助老助残、绿化美化公益劳动。每年寒暑假,父母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新农村一次,体验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文化,家长对活动进行及时反馈。 (三)以“多维度评价”为样态,形成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1.“档案袋评价”。针对班级劳动课程以及校内劳动基地的实践我们为每位学生建立劳动教育课程档案袋,里面包括劳动教育出勤登记表、劳动教育活动记录、劳动教育活动成果等有关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作为学生评价的主要依据。 2.针对日常家务劳动、家庭种植和志愿服务课程我们主要采用的是即时评价。主要设置了:家务劳动章、校内劳动章、农事劳动章、志愿服务章、巧手工匠章。通过每周一次的家校联系卡做好劳动打卡记录,学生集齐以上五个章,即可评为校级劳动小能手,通过定章、争章、考章、颁发奖章,让学生确立劳动目标,看到自己的进步,证明自己的成功。全面提升劳动素养。 3.学习成果展示评价:成果展会主要包括小论文、调查报告、研究笔记、劳动成果等,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劳动教育课程学习成果的展示评比活动。让学生看到同伴间彼此的成长。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